在日军全面侵华的背景下,徐州,这座连接津浦与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通枢纽,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这场发生在抗战进入第二年头的大规模会战,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命运,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中日双方战略博弈的复杂性与残酷性。
尽管徐州这座兵家必争的交通枢纽最终落入敌手,但这场会战在历史的卷轴上却被刻写为中国抗战的一次战略性胜利。这背后,是日军速战速决企图与持久战现实的激烈碰撞,更是中国军队在劣势下,从坚守到灵活转进,以保存实力为核心目标的战略智慧的觉醒。徐州会战,并非一场单纯的城市攻防,而是中日双方在战略层面的一次深层博弈,其结果不仅
了战局,更预示了抗日战争的漫长与艰辛。
战略迷局:日军高层的内部矛盾
在南京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速战速决战略面临严峻挑战。他们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已增至约七十万人,共十六个师团。然而,中国政府并未屈服,战局开始呈现出持久化的迹象,这让日本国内的战争物资储备也几近告罄。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深切关注满洲地区。此时,仅有五个师团在此地与实力强劲的苏联远东红军对峙,兵力显得捉襟见肘。
同时,他们已经占领的华北、华中地区,局势亦不容乐观。重点控制的城市和铁路沿线,时常遭受中国抗日武装的打击,难以获得安定。
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认为,必须制定一套适应持久战态势的全面计划。唯有如此,方能指导下一阶段的战争走向。
于是,在1938年1月下旬,一份全新的《战争指导计划大纲》被起草。这份计划设想,将对华战争从政治和战略两个层面,逐步导入持久战的态势。
其核心目的,在于等待国际局势出现新的转机。该《计划大纲》的战略指导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被称为“对华消极持久战”,计划在1938年至1939年上半年完成。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尽量减少日本国力,特别是军力的消耗。
同时,集中力量加强对苏联和中国两条战线的作战准备。具体而言,该阶段包含三项主要任务。
首先,要迅速完成进攻广东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彻底平定黄河以北的中国残余武装力量。
完成上述任务后,日军将转入彻底收缩的态势。其次,是建设守备所需的新军,逐步替换目前在中国作战的日军部队。
最后,为节约兵力,要求在当地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即所谓的“城堡”。这一计划在日本陆军省部之间经过多轮协商,初步达成了共识。
最终,在1938年2月16日召开的御前会议上,这一战略大纲得到了正式的决定。御前会议对在华日军的任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其核心在于“确保在中国已占领的地区”。这其中包括华北方面的津浦线以西直至黄河一线,并期望这些地区能够实现安定。
同时,要求日军完成对苏联和中国两线作战的实质性军事整备。对第三国,特别是对苏联,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会议强调,在条件允许之前,不应扩大上述战区的作战范围,更不应在新区域展开军事行动。在华北方面,明确规定要确保胶济沿线。
并向济南上游黄河左岸一线继续作战。此后,除了确保以上两界限以北地区的安定外,对敌人后方可以继续进行航空作战。
华中方面,在与海军配合确保现有占领区安定的前提下,同样可以对敌人后方继续进行航空作战。其中,会议特别指出一点。
关于济南至浦口铁路沿线,即津浦线,明确要求“不扩大现有地区以外的作战面”。根据御前会议的决定,日本军部对华中派遣军和华北方面军的战斗序列及基本任务进行了重新调整。
然而,对于暂停攻势、收缩作战面的计划,侵华日军的前线部队并不赞同。早在攻占南京之初,华北和华中的日军都渴望打通津浦路。
他们希望将南北两块占领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线。尽管这一扩张计划当时并未获得军部批准,但南北两线的日军部队都已超出了预定的作战区域,擅自展开行动。
华中派遣军的第十三师团,当时驻扎在南京附近的长江北岸。他们注意到苏北及安徽地区的中国军队活动频繁且积极。
因此,该师团请求对凤阳、蚌埠附近的中国军队发起攻击。此举旨在策应华北第二军在山东的作战行动。
获得批准后,第十三师团即沿津浦路一路北上。他们的目标直指凤阳、蚌埠,其最终意图显然是夺取徐州。
在山东方向,日军部队不顾军部的明确阻止,持续向南推进战线。至3月中旬,他们以“追缴眼前之敌,决不是深入南进作战”为借口。
在取得大本营的默许后,以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的部分主力部队,孤军深入南下。他们的企图是夺取台儿庄,进而控制大运河。
此举是为了给后续攻击徐州做好准备。然而,这两支傲慢的日军部队在临沂和滕县遭遇了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
接着,在台儿庄,他们又陷入了中国军队的重重包围。日军伤亡惨重,被迫败退。日本陆军当局对此大为恼火。
他们认为这次战斗的失败,严重损害了日本军队的传统荣誉。第十师团的濑谷支队长因此被革职,并编入了预备役。
血肉磨坊:中国军队的殊死抵抗
华北日军眼见濑谷支队在台儿庄被围困,一方面立即组织营救行动。同时,他们再次向大本营请求,希望立即发动徐州作战。
他们提出的理由是,第二军的作战始终是基于先前多次报告的方针进行指导的。然而,现在他们已与优势敌军接近,形成了所谓的“决战攻势”。
在这种形势下,日军认为不得不予以迎击。他们进一步论证,倘若中国军队断然自由运用其兵力,极有可能机动地对日军进行各个击破。
日本大本营,原本在不扩大战局的方针下,批准了这次作战。然而,在遭遇台儿庄战役的惨败后,日本军部仍然心有不甘。
当接到台儿庄附近有大量中国军队,特别是还有中央军主力部队的报告时,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给予蒋介石主力部队重大打击的绝佳机会。
这有助于挫伤其抗战意志。于是,日本军部决定立即进行徐州作战。实施徐州作战,意味着放弃了原先收缩战线的计划。
对日本军部而言,被迫进入持久战态势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如果能够通过速战速决的方式解决对华战争,那将是他们求之不得的结果。
因此,为了扩大这次作战的战果,大本营还决定将原定于明年进行的武汉作战,提前到徐州作战结束后立即进行。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于4月3日内部决定实行徐州作战。
当天,这一决定即向现地军队传达。同时,召回了现地部队的参谋,研究作战细节。4月7日,正式的徐州作战命令下达。
命令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以一部有生力量击败徐州附近的中国军队。并占据兰封以东的陇海线以北地区。
命令华中派遣军司令官,以一部兵力协助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共同击败上述徐州附近的中国军队。
并占据徐州及以南的津浦线,以及庐州附近地区。为协调南北两军的作战行动,避免可能发生的矛盾。
日军总参谋长还在《大陆指第一〇六号》命令中,下达了《徐州附近作战指导要领案》。这份要领案对此次作战作出了具体的部署。
担任主攻的华北方面军,将投入约四个师团的兵力,向陇海沿线发动攻势。他们将从北面击败徐州附近的中国军队。
华中派遣军则以两个师团的兵力,从南面策应华北方面军的作战。华北方面军的目标是占领徐州以北的津浦线,以及兰封以东的陇海线以北地区。
华中派遣军则负责占领徐州及以南的津浦线和庐州地区。为了确保南北两军作战的协调一致,参战部队由大本营直接指挥。
为此,日本军部特地派出以作战部长桥本群为首的“大本营派遣班”。该班于4月中旬抵达济南,专职负责此次协调任务。
在日方紧锣密鼓策划徐州作战之时,中国军委会和第五战区也在加紧部署徐州的防卫。至1938年2月,第五战区共计拥有十三个军、二十九个师和一个旅的兵力。
总兵力约为二十八万八千人。然而,其中大部分是地方部队,装备落后,战斗力相对较弱。例如,邓锡侯指挥的第二十二集团军下辖的两个军。
这些部队来自川西地区,其枪械约有一半为土法制造。尽管该军出于民族大义,东进抗战,但因装备过于简陋,曾被第二战区和第一战区婉拒。
最终,李宗仁将军收留了他们。按照当时常规武器的配备标准,日军一个师团的作战能力,大约相当于中国军队二至三个军的战力。
第五战区的部队,其装备和战斗力可能还要略逊一筹。在台儿庄战役期间,军委会迅速调动了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和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增援第五战区。
这使得华北日军的两个支队遭受重创后被迫后退。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蒋介石正面迎击日军的信心。
他认为,当前敌军在台儿庄大败之后,必然会愤而寻求报复。然而,其真实实力有限,仍然是采取投机性的战略。
只要我军能够首先阻挡住敌军的攻势,并再次给予迎头痛击,最终必将获得更大的胜利。于是,军令部立即拟订了一项作战计划。
该计划旨在调动后方已完成整训的部队,以及从其他战区能够抽调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将迅速集中于第五战区方面,以期与敌军进行决战。
同时,计划还要求第二战区利用其优越的态势,竭尽全力反攻,收复山西省。第一、第三战区则相机行事,展开反攻,以牵制敌军兵力。
根据这项计划,中国军队先后从武汉、第一战区、第三战区以及广西等地,抽调了近二十万军队。这些增援部队被紧急调往第五战区。
他们集结在徐州附近,以期增强该地区的防御力量。4月10日,担任主攻任务的日本华北方面军,拟定出详细的作战指导方案。
方案计划在徐州附近及津浦线以东地区,吸引住中国军队的大部分兵力。随后,日军将从徐州西面及西南面实施包围。
切断中国军队的退路,最终攻占徐州,并歼灭敌军。具体的部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迅速向第二军增加必要的兵力。
旨在韩庄、峄县、沂州一线将中国军队牢牢扣住,随后为攻击作好准备。增加的兵力包括第十六师团和第一一四师团,以及战车部队和野战重炮兵等。
华中派遣军则按照事先商定的计划,以一部兵力迅速从淮阴方向向西北方推进。他们将占据有利地形,将中国军队牵制在徐州东南地区。
第二阶段,在第二军完成准备工作后,预计于4月下旬展开。届时,一支强大的兵团将从微山湖西侧急袭南下。
他们的任务是切断徐州以西及西南面中国军队的退路。随后,配合华中派遣军对徐州形成包围,最终攻占徐州,歼灭中国军队。
与此同时,第一军将以一个师团的兵力,从兰封附近渡过黄河。他们将急速切断陇海铁路的交通线。
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维护徐州及兰封以东地区的安定。同时,确保津浦铁路的交通畅通。从4月12日开始,华北方面军连续下达命令,准备发起全面攻击。
为协调南北两军的军事行动,日本大本营派遣班于4月17日在济南召开了一次关于徐州作战的碰头会。会议就作战目的、行动时间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
对于此次作战的最终目标是歼灭中国军队为主,还是占领要地为主,南北两军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最终,会议采纳了华北方面军的提法作为行动准则。
即“作战最终目的是攻击徐州,消灭敌人是为达到此目的的手段”。关于作战时间,由于各军情况不同,难以实现完全统一。
大致确定从4月16日开始发动攻势,而总攻击则约在5月15日左右开始。在会议上,第一军还提出了希望发动对开封、郑州方面作战的请求。
日本华中派遣军为了准备徐州作战,根据碰头会上商定的各项事宜,于4月24日制定了详细的会战计划。他们决定以第九师团和第十三师团为主力部队。
同时向蒙城一线推进。然后,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向左右两面实施包抄。第一〇一师团则被指派向苏北的东台、阜宁方向进击。
第六师团则向安徽的庐州方向进发。所有参战部队于4月下旬集结完毕,并迅速开赴各自的作战地区。
经过一番周密部署,华北日军于4月中旬率先发起了攻击。在台儿庄战败后撤退的第十师团,经过休整和补充,兵力得到增强后。
于4月18日再次向台儿庄地区发动了进攻。他们遭到了汤恩伯指挥的第二十军团和孙连仲指挥的第二集团军各部队的顽强阻击。
到了4月22日,日军在全线范围大举向南进犯。面对强大的攻势,中方部队被迫向台儿庄东北一带实施转进。
中方第六十军在台儿庄以东的防线,与左右两侧的第五十一军、第二十军团保持紧密联系。他们共同阻击敌军的进攻。
徐州东北部地区的战事情势才得以稳定下来。此时,津浦路南段的日军又大肆增兵,企图向北推进。
这给第五战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李宗仁司令长官遂命令第二十一集团军抽调两个师的兵力。
他们被调往怀远一带集结,以期巩固南侧的防线。日军第五师团以步兵第九旅团为骨干组建的国崎支队,于4月19日占领临沂后,继续向南攻击。
但他们遭遇了张自忠第五十九军等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从4月28日开始,双方激战了整整三昼夜,日军受到了重大创伤。
5月1日,军委会根据新的战场形势,拟订出徐州会战的指导方案。方案首先对日军此次行动的目标进行了判断。
其结论是,日军旨在“集中兵力打通津浦线,并求击破我军主力,以达速战速决之目的”。方案还分析了日军调动兵力的四种可能。
第一种是仅以现有鲁南兵力继续攻击。第二种是从其他战场抽调兵力,仍由鲁南方向攻击。
第三种是抽调更多兵力,孤注一掷。第四种是同时在淮南方面发动助攻。我军的作战方针被明确为:“以阻止敌打通津浦路之目的……行攻势防御。”
如果敌军大举增兵,则应“避免决战,逐次抵抗,以消耗敌之战力。”同时,计划在武汉及郑州以西地区集结兵力。
准备“诱敌深入与之作战”。具体要领方面,针对第一种可能,以现有兵力“迅速击破之”。
针对第二种可能,则需再增兵力,“行攻势防御”。对于第三种可能,则以现有兵力为限度,“避免决战”。
这一指导方案,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此前大量增调军队、准备在徐州与日军决战的初衷。因为徐州的战略地位虽然重要,但其四周是平原地区。
这片地形非常有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及空军的作战。如果以劣势装备与日军打大规模的阵地战,极有可能重蹈淞沪战场的覆辙。
战略大转移:日军歼敌计划落空
进入5月之后,南北各路日军都开始大规模行动,对徐州实施战略包围。日本华中派遣军第六师团的一部分兵力,于4月中旬从芜湖渡过长江北上。
他们沿着巢湖右侧攻击前进,最终于5月14日占领了庐州,即今天的合肥。此举为华中派遣军主力部队的北上解除了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第一〇一师团的一部分部队从苏北的东台出发。他们连续攻陷盐城和阜宁,使得徐州守军的后方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华中派遣军的主力部队,第九师团和第十三师团,则由凤阳、怀远方向向北进击。他们于5月9日成功攻占了蒙城。
在此次战役中,中国守备蒙城的陆军第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以及约七百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同日,日本华北方面军第十六师团从济宁向南推进。
他们进犯了中方第三集团军在巨野一线的阵地。第十四师团也开始向濮县移动,试图越过黄河,南犯鲁西地区。徐州地区的战事情势日益紧急。
5月1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了配合战况的发展,特意调整了第一、第五战区的作战地境。两个战区以亳县、黄口、沛县、夏镇各东侧附近之线为新的分界。
同时,军委会命令第三军团和第三集团军改归第一战区指挥。而原属第一战区所辖的第八军和第七十四军,则被命令向砀山、商丘之间集中。
此后,鲁西方面所有对日作战行动,统一归由第一战区指挥。5月13日,日本第九师团和第十三师团成功占领了徐州西南的重要门户永城和百善。
到了5月14日下午,日军占领了砀山以东的汪阁村。他们随即炸毁了铁路桥,彻底切断了陇海铁路的交通线。
5月15日,日军第三师团开始向徐州南方的门户宿县发起攻击。日本第十六师团经过激烈的战斗,于5月17日占领了丰县。
第十四师团则连续攻陷了郓城、菏泽和曹县。随后,他们由内黄地区进攻兰封,成功切断了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之间的联络。
在徐州正面的日军第十师团,趁夜渡过微山湖。他们于5月18日占领了沛县。至此,各路日军对徐州的包围态势已经完全形成。
鉴于华北和华中的日军已在陇海铁路沿线成功会师,中国第五战区近六十万大军已陷入日军的重重包围之中。5月15日,在汉口举行的最高军事会议上,军委会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这一决定明确:避免与日军进行决战,并放弃徐州。李宗仁司令长官根据前线战场实际情况,于次日即5月16日,决定撤离徐州战场。
他部署各军分头向包围圈外转移。具体的安排如下:以张自忠将军指挥的第五十九军等部分军队,在郝寨、萧县等地阻击日军。
他们的任务是掩护主力部队的行动。其余各军的行动方案是:以第二集团军和第二十二集团军等部队组成鲁南兵团,由孙连仲担任总指挥。
他们的任务是守备徐州,掩护大军撤退。以第二十军团等部队组成的陇海兵团,由汤恩伯担任总指挥。
他们将向西南方向的亳县、淮阳一带转移。以第二十一集团军等部队组成的淮北兵团,由廖磊担任总指挥。
他们将由宿县向颍上、凤台方向转移。由第二十六集团军和第二十七集团军组成的淮南兵团,由李品仙担任总指挥。
他们的任务是确保官亭、舒城、怀宁一线的安全。以第二十四集团军为苏北兵团,由韩德勤担任总指挥。
他们的任务是确保淮阴、东海一带的安全。由第六十九军等部队组成的挺进军,将在费城附近的鲁南山地。
他们将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在第五战区各军分路撤退之时,日军迅速向徐州合围。5月20日前后,日军第十师团和第十六师团分别从沛县和丰县向徐州发起合击。
第一一四师团则从津浦路以东地区向徐州进击。第九师团和第十三师团攻占萧县后,向徐州挺进。
第三师团攻占宿县后,沿着津浦路向徐州合围。5月19日中午,徐州最终失陷。当日,蒋介石电令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
命令他将徐州一带的火车和机关车全部毁灭,以免为敌军所用。此时,中国守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全部成功转移。
驻守徐州的鲁南兵团也已分两路,从徐州西南和南部成功突围。李宗仁的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以及陇海兵团的第二十军团等部队。
他们也从宿县分头向西,以及向太和、阜阳等方向突出重围。在日军的包围圈内,数十万中国大军成功地实现了战略撤退。
这使得日军统帅部原先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完全落空。
结语
徐州会战是淞沪会战之后,中日两国军队又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较量。尽管最终未能完全阻止日军打通津浦路的企图,但中国军队广大将士不怕牺牲、浴血奋战。
他们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同时,这场会战迟滞了日军向西进犯的日程。
这为后来爆发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此役不仅在军事上对日军造成了重创,更从战略层面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妄想。
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这场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
徐州会战不仅体现在军事层面,更在政治、精神和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上。它为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场战役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将永远铭刻史册,彰显着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
配资行业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